1122人干出今年科创板最大IPO?摩尔线程88天火速过会,多家上
发布时间:2025-09-27 22:54 浏览量:5
三年亏掉五十亿、营收却翻十四倍,摩尔线程88天闪电过会,科创板今年最烧钱新股来了。
过会速度刷新纪录,招股书却写着2027年才能盈利。
监管一边放绿灯,一边提醒投资者做好血本无归准备。
这种矛盾让打新的人既兴奋又心慌。
把三年账单拆开看,研发吞掉38亿,平均一天烧掉350万。
寒武纪同期研发28亿,已经让市场咋舌,摩尔线程直接再提一档。
更刺激的是毛利率从负70%拉到正70%,跨度比股价过山车还猛。
公司解释称早期流片失败拉低成本,后期产品提价增厚利润,但同行透露国产GPU良品率仍低于海外三成,成本优势并不牢固。
天眼查股权穿透后,腾讯、字节、红杉这些头部机构赫然在列,合计持股超过35%。
它们入局时间集中在2021年芯片最紧缺那几个月,估值一年之内从70亿飙到240亿。
也就是说,上市前最后一轮投资者已经浮盈两倍,解禁后减持动力十足。
真正让二级市场炸锅的是一批八竿子打不着的上市公司集体官宣。
做服装的七匹狼、搞贸易的厦门国贸、游戏公司ST华通纷纷发公告,称通过产业基金间接参股。
监管问询函要求说明投资逻辑,回复出奇一致:看好国产替代。
有券商统计,这些公司公告次日平均涨幅6%,市值合计增加近百亿,而它们实际持股比例都不到0.5%,典型的花小钱买大吆喝。
国产GPU另外三家也在冲刺。
沐曦进入问询,壁仞、燧原还在辅导,四家公司三年总亏损超120亿。
美国新一轮出口管制把高端算力卡带宽上限锁在600GB/s,正好卡在英伟达A100脖子,理论上给国产留出价格空间。
但业内透露,国内7nm以下流片仍依赖海外设备,一旦耗材断供,量产节奏随时停摆。
资本市场把政策红利算进估值,却很少有人把供应链风险折现。
散户最关心的是80亿募资怎么花。
招股书列了三大方向:新一代GPU架构、算力基础设施、软件生态。
听上去面面俱到,实则每一环都是吞金兽。
架构研发需要每年迭代一次,一次流片费用至少3亿;算力基建要建数据中心,上海土地加机电成本每千瓦两万,建五千台服务器就是十亿现金;软件生态更悬,要补贴开发者、移植游戏引擎、做兼容层,英伟达CUDA花了二十年才养成,国产追赶同样靠钱砸时间。
按现在速度,80亿最多撑三年,之后要么再定增,要么靠自我造血,而盈利节点写在2027年,中间任何一次技术掉队都会让故事提前结束。
打新账户已经突破一千万户,创年内新高。
券商营业部反馈,很多投资者连GPU和CPU区别都没搞清,只知道芯片是国之重器,国家不会让倒。
这种信仰在科创板屡见不鲜,当年中芯国际上市首日涨两倍,半年后腰斩,套住一批爱国散户。
摩尔线程会不会复制走势,没人敢打包票,但历史提示,风口过后,裸泳的永远是最后接棒的人。
有人把摩尔线程比作下一个英伟达,其实两者起跑线完全不同。
英伟达1999年上市时已经盈利,游戏业务现金流稳定,再去拓展高性能计算。
摩尔线程现在反着来,先啃最难的数据中心,游戏显卡只是副业,等于用百米冲刺节奏跑马拉松。
更现实的对标是十年前的AMD,当年连续六年亏损,股价一度低于2美元,靠卖楼卖专利续命,直到Zen架构翻身。
A股散户最缺的就是耐心,而芯片突围最需要的也是耐心,两者天然冲突。
想参与这场游戏,先得问自己三个问题:能否接受三年不盈利?
能否承受解禁后原始股东减持?
能否在国产GPU技术路线突变时及时止损?
如果任何一个答案是否定,打新就是赌大小。
国产替代是长期工程,资本只是助推器,不是发动机。
情怀可以点燃开盘,续航还得靠订单。
希望这80亿最后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,而不是又一场击鼓传花的资本狂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