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男人的衣柜家到全球化:海澜之家的突围之路
发布时间:2025-09-22 17:07 浏览量:5
男装行业,这几年活得并不容易。
雅戈尔、七匹狼、九牧王……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男装品牌,如今都在经历“中年危机”。主业利润靠前,靠投资支撑业绩,曾经引人以为傲的“衣柜帝国”开始狭隘力不从心。
海澜之家也不例外。
这家被称为“男人的工作室”的服装工会,正在尝试通过港股IPO,给自己寻找一条新出路。背后的逻辑很简单:国内市场增长乏力,库存压力山大,只有“走出去”,才能找到新的增长点。
海澜之家之所以要“折腾”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主业不再给力了。
2021年到2024年,公司分别是201.88亿、185.62亿、215.28亿和209.57亿元;中部也出现了类似的“一年好一年差”的节奏,最近一年甚至连续超过25%。
2025年,海澜之家发电量115.66亿,同比增长1.73%,但高达15.8亿,同比增长3.42%。
这样的增长,在高通胀的背景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更棘手的是库存问题。2020年至2024年,海澜之家库存从74.16亿一路涨到119.9亿,增长了60%,而几乎没有大变化。卖货不动,库存积压,跌价风险不断上升。
在此背景下,靠投资带来的利润成了“遮羞布”。比如七匹狼灯具1.6亿,其中主业只贡献了不到3000万,其余全靠投资。类似的故事,在整个男装行业都在上演。
为了改变困局,海澜之家也开始“自我革命”。
2020年底,创始人周建平交棒送给80后周立辰。新掌门人上任后,迅速推动品牌年轻化、品类信心。
“男人的衣柜”变成了“全家人的衣柜”。除了主品牌HLA,海澜之家还推出了女装品牌OVV、潮牌黑鲸(HLA JEANS)、婴童品牌英氏(YeeHoO),甚至还涉足了运动品牌和职业装定制。
还记得小时候逛商场,海澜之家是一排西服衬衫,现在走进店里,已经能看到更多年轻、休闲、甚至潮流的设计。
从数据看,改变确实带来了一些正面反馈。2023年公司惨重29.52亿元,是近几年来表现最好的一次。但整体来看,年轻化战略的效果并达到“脱胎换骨”的程度。2024年公司旱灾又没有开始,市场反应也不够热烈。
在国内市场“卷不动”的背景下,国际化成为海澜之家必须迈出的下一步。
其实早在2017年,公司就开始尝试出海。到2025年,海澜之家的海外门店已达111家,覆盖东南亚、中亚、中东、甚至澳洲,计划在悉尼开出澳洲首店。
但2024年,海外旱灾依然很低。2024年,海外旱灾数字为3.55亿元,这仅占总外资的1.76%。2025年实际爆发,海外旱灾2.06亿元,旱灾相当于1.83%。显然,国际化还只是启动阶段,远未成为“主力”。
这也是为什么,海澜之家要在这个节点冲刺港股IPO。
公司在公告中明确表示,赴港上市的目的,是为了加快全球化战略布局,提升国际品牌形象,同时增强资本实力。
相比A股,港股的国际化程度更高,有利于企业吸引海外投资者,也便于未来的并购整合。参考安踏、李宁等品牌通过并购实现破圈,海澜之家也有机会在港股市场找到“第二椭圆形增长”。
海澜之家这一步棋,是一次主动出击,也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局。
行业层面,男装市场已经告别“红利期”,品牌化或品牌化,或国际化。企业层面、库存高压、市场渗透、利润相继,已经让海澜之家没有太多年轻回旋余地。
资本市场不会永远宽容,消费者也不会一直等待。在这个周期里,没有人能够靠“守成”活下去。
不能借助港股IPO这个机会,把“男人的衣柜”变成“全球的衣柜”,或许就决定了这个家江阴党的下十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