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马入港股狂飙,福建六大豪门能捧出一个茶中茅台吗?
发布时间:2025-10-31 15:53 浏览量:11
在中国茶行业,“万茶无牌”的分散格局持续了数十年。白酒行业有茅台坐镇,市值突破两万亿,而茶企却始终未能诞生一个能与茅台比肩的“茶中茅台”。
直到2025年10月,这一局面迎来了重要转折。八马茶业以“高端茶第一股”的身份登陆港交所,当天开盘大涨73%,报86.5港元,市值一度接近80亿港元。资本市场似乎为这家中国茶企打开了大门。
支撑起这场上市破局的,不仅有创始人王文礼身后的超3700家门店,还有一个福建富豪家族“亲家天团”。这个由安踏、七匹狼等福建头部企业组成的圈层,与八马的姻亲关联早已不是秘密,特步、九牧等头部企业也在其中。
当豪门联姻遇上企业上市破局,业界不禁好奇,在万茶无牌的行业背景下,靠3700家门店和福建富豪圈支撑的八马茶业,真能成为“茶中茅台”吗?
7万茶企却无大品牌
3000亿市场难出一个“茅台”
要理解八马的意义,先得看懂中国茶行业的分散之痛。
中国茶行业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,但这个庞大的市场里,却找不到一个能像茅台那样一统江湖的品牌。
2019-2028年按茶叶类型划分的中国茶叶市场规模
对比白酒行业,前五大企业市场份额超过20%,仅茅台就占据了10%,2024年营收更是突破了1500亿元;而茶行业的前五份额还不到8%,作为行业第一的八马,2024营收也刚摸到30亿门槛,占比不足1%。
剩下的市场被数十万中小茶企和个体茶农分割,消费者买茶时更认产地而非品牌,比如西湖龙井、安溪铁观音,但“安溪铁观音”本身并非品牌,而是品类标签,“张记茶叶”“李姐茶庄”也只是区域性小店,难以跨省市扩张。
茶叶难成品牌,核心卡在两个难题上。一是产品标准化难。茶叶是典型的农产品,口感受产地、气候、采摘时间、工艺甚至采茶人手法影响极大。
二是品类太分散,光大类就有绿茶、红茶、乌龙茶、普洱茶、白茶、黄茶六种,每种大类下又有上百个细分品类,企业想全品类覆盖容易分散精力,想单品类突破又难以触达所有消费者。
多年来无数茶企死磕这两点却无果,天福茗茶、沧澜古茶等屡次冲击股市未获认可,八马早期也不例外。
1997年,王文礼从深圳回到安溪老家,拉上家族的兄弟姐妹创立了八马的前身溪源茶厂。彼时,铁观音一斤仅卖几十元,福建茶商大多靠卖原料或做批发赚钱,没人想过做品牌。
八马创始人之一王文礼
王文礼反其道而行,推动茶叶从“农产品”转向品牌化,比如注册“八马”商标,在央视打广告绑定高端定位。在产品上跳出铁观音扩展到六大全品类,并喊出“中国好茶,八马挑”的口号。
但这条路走得并不顺。2015年八马挂牌新三板后,营收从8亿涨到12亿,但因品牌投入太大,但净利润始终徘徊在1亿左右,后来转向加盟模式才慢慢打开局面。
图源:罗湖发布
可八马几次冲击A股失败,外界质疑生四起,认为其“过度依赖加盟”“产品标准化不足”,甚至怀疑茶叶根本不能做品牌。
直到这次港股上市,八马才算给行业交了一份品牌化可行的初步答卷。招股书显示,全国3700家门店中93%为加盟店,2024年营收21.4亿元,净利润2.24亿元,毛利率高达55%。
依靠对加盟模式的极致运用,八马终于叩开了资本大门。
借力六大豪门联姻
茶企获b端高端业务利好
八马能成功上市,光靠零售门店还不够,背后藏着一个更隐蔽的靠山:福建富豪圈的B端生意。
在福建商界,“六大富豪企业”的说法流传甚广,安踏、七匹狼等六大企业不仅是各自行业头部,还通过联姻织成了一张紧密的商业网络,八马正是其中一员。
创始人王文彬通过子女的婚姻,将安踏、七匹狼、高力控股等百亿级企业“锁”进了自家的商业版图。上市前夕,七匹狼实控人周永伟家族还以1.05亿元入股,拿下4.07%股份,用资本为亲家站台。
八马茶业与其他企业的关系图
这种豪门联姻不仅通过股权绑定,更借助业务协同,与八马茶业建立起稳固合作关系,为八马带来了大量B端订单。福建企业注重礼尚往来,商务礼品、员工福利是重要的开支,而八马的茶叶,自然成了这些企业的首选。
这些B端业务构成八马的稳定基本盘。在高端茶业赛道,八马依靠会员体系构建熟客经济,借助“赛珍珠”等礼盒产品定位礼赠市场。这些业务看似不如零售显眼,但利润更高,且无需投入大量营销费用。
明面上,2018年至2020年,八马茶业向七匹狼、安踏及关联企业销售相关产品仅14万元,但更多的是,通过这些富豪企业的背书与商业共同体的影响,八马在高端圈层里打响了名气。
品牌升级方面,八马早在2009年就通过广告策划专家提炼出“商政礼节茶”的定位,明确面向中小企业主等成功人士。
八马茶业的赛珍珠系列
通过企业定制服务,八马锁定了大量高端客户,金融机构如招商银行私人银行、航空公司如海航贵宾厅、大型央企如中石油集团等,均成为其重要客户。
不同于北方茶企依赖线下零售,八马将圈层经济用到了茶行业,形成了自己的优势。通过圈层资源作为隐形推手,在渠道、资金、流量上都占得先机。
9成加盟商托举百亿市值
但压货隐忧难消
在各类消费品牌销售中,线上线下渠道成为了决定品牌生死的关键。尤其对于像茶企这样从传统线下起家的企业,门店网络依然是其市场话语权的重要保障。
奔跑了12年上市马拉松的八马,线下门店更是冲击资本市场的助推器。在资本市场眼中,门店数量是重要的估值指标——越多的门店,意味着越大的市场覆盖和营收潜力。八马能在港股获得百亿市值,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3700家门店的故事。
图源:茶门CHAMEN
招股书显示,八马共有3701家门店,其中加盟店3342家,占比高达90.3%。也就是说,每10家八马门店,就有9家由加盟商运营。最新数据显示,八马加盟商数量达到了1200多家,给企业贡献了50%以上的营收。
虽然近年加盟店的业绩有所下滑,如单店年均销售额约25.39万元,较2022年下降28.3%,但庞大基数仍支撑起半壁江山,在福建、广东、浙江等茶叶消费大省的加盟商头部加盟商,部分年采购额超千万元。
这种以加盟为主的模式,确实助推八马实现了快速扩张。然而繁华背后,也隐藏着经销商压货的隐忧。
为了冲业绩、扩规模,八马会给加盟商设定进货指标。有些加盟商为了完成指标,会多进货,但实际销售跟不上,导致库存积压。
目前八马的存货周转天数达到160多天,存放时间越长,品质越下降。如果加盟商消化不了库存,可能会降价甩卖,反而冲击八马的高端定位。
在巩固线下渠道的同时,八马也在积极拓展线上布局。自2012年起,公司陆续入驻京东、天猫等主流电商平台,大力发展O2O业务模式。
过去三年,线下直营门店会员的平均年度购买金额分别为2860.4元、2840.2元及2469.6元,尽管有所下降,中产人群仍然是八马的主力消费人群。
截至最新数据,八马茶业线上全平台粉丝数量突破4000万,全渠道会员数量超过2600万。
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的有效协同,以及加盟体系的有力支撑,八马已在中国茶叶市场的多个细分领域确立领跑地位。
然而,成功上市之后,如何驾驭这辆依靠双轮驱动的高速列车,正成为摆在八马面前的新考题。
结语:品牌初成,但茶中茅台还远
在中国传统文化里,酒与茶同为“液体黄金”般的存在。但对比白酒企业的风光,以及立顿这样的世界级茶品牌,中国茶企始终未能诞生与此媲美的标杆,这与深厚的中国茶文化并不匹配。
八马茶业的港股上市,算是行业品牌化的阶段性胜利,却也只是起步。它靠加盟模式快速扩张渠道、借圈层资源夯实B端基本盘,为传统行业突围提供了有效路径。
但茶行业产品标准化难、品类分散的核心问题仍未根治,加盟商压货引发的库存风险,也给其高端定位和长期发展埋下隐患。
对于更多传统行业品牌来说,八马的实践印证了:资本认可的不只是规模故事,更看重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与风险管控能力。
否则,再精彩的“亲家圈层”故事,也难以真正说服资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