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马茶业顺利挂牌,全靠豪门“亲家天团”?
发布时间:2025-10-30 08:39 浏览量:7
在A股久攻不下后,八马茶业于10月28日登上港交所主板,发行价50港元、开盘涨73%、认购超1900倍,被冠以“高端中国茶第一股”,但同一份招股书也摆出增速骤降、加盟流失、礼盒高溢价受挫的现实,这声钟敲下去,真正难题才刚开始
说白了,八马这次上市并不是一脚蹬门的运气,而是一步一步挪过来的执拗
2013年第一次冲击深交所失败;
2015年去新三板,2018年又摘牌;
2021年转战创业板,2022年撤回;
随后在主板再撤,一直折腾到2025年才改道港股,通过聆讯、获亲家入股、认购火爆,才把这趟列车驶进站
十二年的“来回倒车”,换来的是融资通道打开,但也把过往的经营短板全摊在阳光下
我第一次走进一家八马直营店是在商场里,柜台正中摆着大件礼盒,灯光打得茶饼发亮,导购笑着递过来一小杯热茶,说“这款送礼体面,自饮也不错”
这就是八马的基本盘:门面要体面,礼盒要出彩,品牌要撑得住场面
换句话说,它更像一家“礼品公司”,茶是主角也是载体
要讲八马,就绕不开那个“亲家天团”
创始人王文彬把安踏、七匹狼、高力控股这些百亿企业纳入自家朋友圈,靠的不是饭局,是婚姻
儿子王焜恒和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的千金成了亲;
大女儿王佳琳嫁给七匹狼创始人周永伟之子周士渊;
小女儿王佳佳与江苏高力集团创始人高仕军之子高力联姻
这不是茶话会的八卦,招股书就写着:上市前夕,七匹狼实控人周永伟家族通过旗下公司突击入股,亲家直接用钱表态
但我更想说一句:婚约能搭桥,但不能替财报跑步,资本最终问的还是现金流和利润
八马的渠道是“直营+加盟”的双轮结构,门面在一二线核心商圈的直营店撑着,扩张靠三四线乃至县级市场的加盟店铺开
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,全国门店超过3700家,加盟店占比超过93%,贡献近五成收入,门店数量位居国内茶企之首
这种打法的好处很清楚:形象集中,覆盖迅速,成本分摊
更扎心的是副作用也很明显:标准化难,品控靠制度而不是每天一杯茶
八马曾从铁观音起步,2012年前后铁观音市场降温,它迅速改走全品类路线,覆盖六大茶类,在各大产区建立采购网络、与优质茶园合作
这一步动作帮它穿过一个小周期,也把“单一品类风险”拆成更分散的经营图谱
我认这招是对的,但也要看到,全品类带来的是更复杂的供应链和更高的管理难度,考验的不是故事,是执行
热闹之下有裂缝
数据不会说漂亮话
营收增速从2023年的16.6%断崖式跌到2024年的1.0%,几乎停住;
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4.2%,期内利润大降17.8%
公司解释与自营门店减少相关,但
核心问题是增长动能的走弱,不是门店数的简单算术题
第二个裂口来自加盟体系
加盟商数量增速从2023年的16.36%降至2024年的4.16%,流失在加速:2022年至2024年,从77家增至133家,2025年上半年再走了72家
加盟商离市场最近,他们的“出走”是最直观的信号
有业内人士提到
“加盟比拼的是存货周转与标准化,节奏一乱,利润就喘不上气”
这话不花哨,但很实在
第三个问题绕不开高端定位
八马押的是“礼盒经济学”,用品牌、包装和场景为茶赋值,拿下商务礼品市场
但消费更理性后,面子不再轻易买单,线下直营会员年均消费从2860.4元降到2469.6元,单客价值下滑肉眼可见
我在店里看过,一个男士摸着礼盒的烫金封皮,问导购:“有更适合每天喝的嘛?”
这句寻常问话,其实就是八马下一步该回答的题
把上市的来龙去脉完整摆一下,逻辑更清楚
起因不复杂:八马要抢“茶业第一股”这块牌子,拿资本红利、拓融资渠道,推动企业上台阶
经过就是上面那串时间线,最后在港股落成
结果是加冕“高端中国茶第一股”,开盘报86.5港元,市值近73亿港元
最新进展也别夸大
截至10月30日,暂无实质性经营或资本层面的重大动态,市场更在看募资的落地——35%指向扩建基地和数字化
这波选择港股,也有大背景
2025年3月,央企中国茶叶长达5年的A股IPO审核被终止,之前一众茶企排队无果,港交所自然成了更可行的窗口
行业专家说得直白:“茶叶标准化难,千山千味、百人百价,审计难,存货高、研发弱,A股口径很挑”
这不是谁家一家难,是整个行业的门槛
把视野再拉远一点
全球茶叶市场2024年规模是174.2亿美元,预计到2030年复合增速约6%
中国这边
2023年产量355万吨,市场规模3511.8亿元,茶园总面积5149.76万亩;
线上市场2023年达350亿元,同比增长6.1%,增速在放缓
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到5309.6亿元,内销总量240.4万吨
这意味着茶并不缺需求,缺的是符合当下消费与渠道的产品和组织能力
对标案例很有必要
澜沧古茶在港股上市后股价较发行价跌超70%,2024年出现亏损,“上市即巅峰”不是个美称,是风险提醒
再看中国茶叶的A股撤审
2022年存货16.55亿元,占总资产超50%,研发费占比1.43%,重营销轻研发的结构在资本市场很难讲通
八马若要避免走回头路,账要先算清
市场也热议几件事
其一,品控
加盟占比高,非标产品多,标准化难免掉链子,曾有零星质量投诉,八马需要一套能跑通的“质控中枢”
其二,研发
销售费用占比远高于研发投入,短期确实能拉动营收,长期却会掏空产品力
其三,家族模式下的关联交易,规范化要写进制度而不是停留在“亲家互信”
投资人还提醒
茶空间的转型模式,运营成本高,商务茶饮频次不如咖啡,盈利能力要谨慎估算
如果我是八马的经理人,我会盯三件事
第一,稳加盟的基本盘,先把单店模型算透:客单、复购、毛利、周转
说白了,没单店盈利,就没有全国地图
第二,产品结构下沉,在不丢高端调性的前提下做出“日饮好喝、价格不刺”的线
很多年轻人喝茶,不需要仪式
要的是“好入口、不复杂、买得到”
第三,数字化别停在PPT上
35%的募资用途要落到供应链数字化、门店运营和会员体系的可用数据上
数据不是用来展示的,是拿来提效和定价的
我也想给八马一句善意的提醒
“亲家”是力量,但不是护城河;
品牌是门面,但不是发动机;
门店是触点,但不是终点
换句话说,真正决定这家公司走多远的,是它能不能把高端的“面子”与大众的“里子”揉在一起,做出既能送礼也能自饮的稳定产品线;
是它能不能把加盟的速度换成质量,把“开店数”换成“可持续利润”
上市不是终点,是检验开始
更扎心的是
资本市场从不相信故事,它只看现金流、利润和治理
八马茶业这次把“亲家”的势能带进来了,下一步要把它变成可验证的经营结果
能不能把热闹变成稳健,把认购热度变成年度报表上的数字,时间会说真话
我愿意乐观一点,但不盲目:概念可以漂亮,茶还是要好喝,账更要算得明白
最终
资本市场只认看得见的业绩,不认宴席上的人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