销量第1!泉州富豪创办高端茶叶,上市涨幅超70% 计划开1500家门店
发布时间:2025-10-28 18:11 浏览量:7
文 |林时砚
编辑 | 林时砚
从外贸代工厂到爆款缔造者,茶企巨头的逆袭密码
中国豪门联姻的故事总带着猎奇色彩,大多聚焦在星光璀璨的娱乐圈或资本涌动的地产圈。
但有一组跨界联姻却打破了常规认知——巴马茶叶背后的王氏家族,长子迎娶了安踏集团创始人丁世忠的千金,家族两位千金则分别与七匹狼集团少东家、高丽集团继承人缔结姻缘。
这张横跨体育用品、服装、综合实业与茶叶的联姻网络,让网友直呼“现实版《红楼梦》四大家族”。
而串联起这一切的核心,正是即将叩响港股大门的中国高端茶龙头——巴马茶叶。
10月28日,这家源自福建安溪的茶企将正式登陆港交所。
从深耕茶园的传统世家,到剑指资本市场的新贵,外界的疑问始终萦绕:联姻带来的资源红利,真能支撑其在资本浪潮中站稳脚跟?
巴马茶叶的起点,是上世纪80年代末福建安溪的一家地方茶厂,当时的安溪,家家户户种茶制茶,但大多是小作坊模式,茶叶以散装形式流通,既没有品牌概念,也缺乏标准化生产流程。
这家老茶厂的掌舵人却有着不一样的眼光。
当时国内茶叶消费市场尚未觉醒,他果断将目光投向海外,瞄准了对乌龙茶需求旺盛的日本市场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日本茶饮市场正处于爆发期,三得利等品牌急于寻找稳定的原料供应商,而安溪产出的乌龙茶香气浓郁、口感醇厚,恰好契合日本消费者的偏好。
老茶厂凭借严格的品控和稳定的产能,成功敲开了三得利的合作大门。
根据公开报道,双方的合作持续了近十年,老茶厂为三得利提供的乌龙茶原料,被用于其旗下多款畅销茶饮的生产。
这段外贸经历,不仅为企业积累了数千万元的原始资本,更让其率先掌握了国际化的生产标准和品控体系,这在当时的中国茶行业,堪称稀缺优势。
1997年,王氏三兄弟正式接过接力棒,创立“巴马”品牌,标志着企业从“贴牌代工”向“自主品牌”的转型。
高毛利与轻生产争议,茶企的盈利真相
随着规模扩张,巴马茶叶的商业模式也引发了行业争议。最受关注的一点,便是其“轻生产、重采购”的供应链模式。
根据招股书披露,截至2023年底,巴马茶叶自有茶园面积仅1.2万亩,年产茶叶约800吨,而其全年茶叶采购量高达1.5万吨,自有产能占比不足6%。
这一数据让不少人质疑其“茶叶搬运工”的属性,核心产品依赖外部采购,如何保证品质的稳定性?其实这一模式在行业内并非个例。
据《中国茶叶报》报道,国内头部茶企中,除了少数专注单一产区的品牌(如西湖龙井核心产区企业),多数企业均采用“自有基地+外部采购”的模式。
巴马茶叶在招股书中解释,茶叶种植受地理环境、气候条件影响极大,单一产区难以满足全品类生产需求,通过采购整合安溪、武夷山、云南等核心产区的优质原料,既能保证产品丰富度,又能规避自然灾害带来的产能风险。
为了把控品质,其建立了200多项原料检测标准,所有采购茶叶均需经过农残、重金属等多轮检测,合格后方可入库。
抛开模式争议,巴马茶叶的盈利表现堪称亮眼。
最引人关注的是其高毛利率,招股书显示,2021-2023年,巴马茶叶综合毛利率分别为56.3%、57.8%、58.1%,2024年上半年为57.5%,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(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,2023年国内茶叶行业平均毛利率约40%)。
这一高毛利水平,核心源于品牌溢价与文化附加值的加持。
高端茶消费从来不止是“喝味道”,更是身份认同与生活方式的表达。在商务宴请场景中,巴马的高端礼盒是“体面”的象征;在日常社交中,泡一壶“赛珍珠”是精致生活的体现。
其全国3000多家线下门店,统一采用中式美学装修风格,配备专业茶艺师提供冲泡服务,通过场景化体验,将“高端”认知植入消费者心智。
但高毛利的背后,是巨额的营销投入。
招股书显示,2023年公司销售费用高达15.8亿元,占营收比例30.8%;2022年销售费用14.2亿元,占比30.1%。
这意味着,每赚100元营收,就有超过30元花在广告宣传、门店租金、人员薪酬等营销环节。
这种“重营销”模式虽能快速抢占市场,但也面临着成本压力,2024年上半年,受线下租金上涨影响,其销售费用率升至32.6%,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。
12年上市闯关路,中国茶企的品牌破局之战
很多人疑惑,作为行业龙头,巴马茶叶为何历经12年才成功登陆资本市场?
这背后,是中国茶行业长期存在的“有品类、无品牌”的行业痛点。
中国是茶叶发源地,拥有龙井、普洱、铁观音等上千个品类,2023年全国茶叶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。
但这个庞大的市场却极度分散,集中度低得惊人,根据Frost & Sullivan报告(引自巴马茶叶招股书),按2023年高端茶叶市场零售额计算,巴马茶叶以1.7%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,前五大企业合计占比仅5.6%。
对比海外市场,星巴克一家就占据全球咖啡连锁市场40%以上份额,而中国茶叶行业至今没有出现真正的“国民品牌”。
核心原因在于茶叶的“非标品”属性——同样是铁观音,不同山头、不同采摘时间、不同烘焙工艺,口感和价格差异巨大。
消费者评价茶叶“好喝与否”主观性极强,难以形成统一的品质标准。
这种特性导致消费者购买时更认“品类+产地”,而非“品牌”。提到龙井就想到西湖,提到普洱就想到云南西双版纳,但能脱口而出的茶叶品牌寥寥无几。
巴马茶叶创始人王文理曾在行业论坛上直言,中国茶行业长期缺乏标准化体系,导致企业难以规模化扩张,行业影响力也始终有限。
正因为如此,中国茶企的上市之路布满荆棘。
2018年,中茶集团冲击A股上市,因业绩波动、品牌辨识度不足等问题被否;安溪铁观音集团曾三次提交上市申请,均因规范性问题未能通过;华祥苑、天福茗茶等品牌也先后在上市路上折戟。
巴马茶叶的上市征程同样坎坷,2012年,其首次启动A股上市计划,因股权结构问题暂停。
2016年转战新三板,挂牌三年后因“不符合精选层标准”摘牌;2023年再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,历经一次修改后才获得通过。这12年的闯关历程,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坚持,更折射出中国茶企向品牌化、资本化转型的艰难。
巴马茶叶的上市,不仅是一家企业的里程碑,更是中国茶行业品牌化进程的重要拐点。
从安溪的小茶厂到港股上市公司,它用数十年时间证明,中国茶叶不仅能“卖原料”,更能“卖品牌”,中国茶企不仅能深耕传统,更能拥抱资本。
豪门联姻的资源加持或许能帮它敲开资本市场的大门,但最终能否走得长远,仍要回归产品本质与品牌实力。
中国茶行业从来不缺好茶叶,缺的是能让世界记住的品牌。
巴马茶叶的探索,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,标准化生产筑牢品质根基,品牌化运营提升价值空间,资本化运作赋能规模扩张。
未来,随着更多茶企加入品牌化转型的行列,中国茶叶有望摆脱“有品类无品牌”的困境,诞生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