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源量子IPO:10家参股公司明细+3个关键信号

发布时间:2025-10-21 21:23  浏览量:3

本源量子IPO撕开量子科技投资窗口:10家参股公司持股细节曝光,普通人该看懂这3个关键信号

当“量子科技”还被不少人当作“遥远概念”时,行业龙头本源量子的IPO动作,已经悄悄为资本市场打开了一扇观察这一前沿领域的实窗。2025年9月,本源量子正式在安徽证监局完成辅导备案,中信建投证券作为辅导机构全程跟进,这意味着国内量子计算领域的“独角兽”,距离登陆A股仅一步之遥。

比起“量子科技迎来5万亿风口”这类空泛说法,普通投资者更该关注的是:这家即将上市的行业龙头,背后有哪些上市公司间接参股?这些参股公司的持股比例究竟有多高?更重要的是,本源量子的IPO,到底能给这些参股企业带来多少实际影响?今天咱们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,把这些关键信息扒清楚,再聊聊这事儿背后藏着的投资逻辑。

先明确一个前提:量子科技不是“炒概念”,而是国家“十五五”规划里明确提到的重点发展领域,尤其是量子计算,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了部分行业应用比如本源量子此前推出的“悟空”量子计算机,已经在金融风控、药物研发等领域开展试点。这次它启动IPO,本质是为了募集更多资金投入芯片研发和产业链建设,而那些早早就通过投资布局的上市公司,相当于提前握住了一张“行业船票”。

接下来咱们直接上干货,把本源量子的10家“实锤参股方”的持股细节、参股路径讲明白,每一家都标注清楚“怎么投的”“占多少股”,避免大家被模糊的“参股”说法误导:

1. 科大国盾量子:持股比例最高的“同行伙伴”,间接持有本源量子1.2%的股权。它本身就是量子通信领域的龙头企业,这次参股相当于和本源量子形成了“量子计算+量子通信”的协同简单说,一个负责“算得快”,一个负责“传得安全”,两家联手能覆盖更多量子科技的应用场景,这种合作关系比单纯的财务投资更有想象空间。

2. 德美化工:通过“佛山德盛天林股权投资合伙企业”间接持股0.24%。可能有人会问,一家做化工的公司怎么会投量子科技?其实德美化工早几年就开始布局股权投资,尤其偏爱硬科技领域,这次参股本源量子,相当于在化工主业之外,给自己加了一块“前沿科技资产”,后续如果本源量子上市后估值提升,这部分股权也能带来一定的投资收益。

3. 绿地控股:通过“中金祺智”这一投资平台间接持股0.22%。作为房地产行业的头部企业,绿地近年来一直在尝试“多元化转型”,除了新能源,硬科技也是它的重点布局方向。这次参股本源量子,虽然持股比例不高,但能看出传统房企在寻找新增长曲线时,对“高潜力科技赛道”的偏好。

4. 中际旭创:通过“陕西先导光电集成科技投资合伙企业”间接持股0.19%。熟悉科技行业的人都知道,中际旭创是光通信领域的龙头,而量子通信、量子计算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光电器件,这次参股相当于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未来本源量子如果需要相关配件,中际旭创说不定能成为供应商,形成“投资+业务”的双重绑定。

5. 大众公用:通过“深创投”间接持股0.17%。大众公用的投资逻辑比较清晰,它本身就是深创投的重要股东,而深创投作为国内顶尖的创投机构,在硬科技领域的判断力一直在线。这次通过深创投参股本源量子,相当于大众公用借助专业机构的眼光,布局了量子科技赛道,风险相对分散。

6. 天原股份:同样通过“佛山德盛天林股权投资合伙企业”间接持股0.1%,和德美化工是“同门”。天原股份主营氯碱化工,近年来也在向新能源材料延伸,这次跨界投资量子科技,更多是出于“分散风险、捕捉新机遇”的考虑,毕竟量子科技是长期赛道,提前布局能抢占先机。

7. 深圳能源:通过“深创投”间接持股0.08%。作为深圳本地的能源国企,深圳能源的投资一直比较稳健,除了传统的能源项目,也会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向高潜力的硬科技领域。这次参股本源量子,既能享受科技赛道的成长红利,也符合国企“支持实体经济、布局前沿产业”的方向。

8. 七匹狼:通过“深创投”间接持股0.06%。提到七匹狼,大家第一反应是男装,但其实它的投资业务早就超出了服装领域,从新能源到硬科技都有涉足。这次通过深创投参股本源量子,虽然比例不高,但能看出传统消费企业在“寻找第二增长曲线”时,对科技赛道的重视。

9. 武进不锈:通过“福州宜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”间接持股0.04%。武进不锈主营不锈钢管,产品用于石油、化工等领域,这次投资量子科技,属于“跨界布局”,一方面是为了丰富资产结构,另一方面也是看好量子科技未来的产业前景,提前积累相关领域的资源。

10. 信雅达:通过“福州宜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”间接持股0.02%。信雅达主要做金融科技,比如银行的IT系统、支付解决方案等,而量子计算未来在金融领域的应用(比如加密货币破解、高频交易优化)潜力巨大,这次参股或许是为了提前了解量子科技在金融场景的应用,为后续业务升级做准备。

讲完这10家公司的持股细节,咱们得说点实在的:普通人看这些信息,不能只盯着“参股”两个字,更要搞懂3个关键问题,这才是真正的“信息增量”:

第一,持股比例≠收益比例。比如有的公司只持股0.02%,就算本源量子上市后股价翻倍,这部分股权带来的收益对公司整体利润的影响也非常有限,不能指望靠这一点就“乌鸡变凤凰”。反而像科大国盾量子那样,既持股比例高,又有业务协同,才更有可能真正受益。

第二,参股路径决定“确定性”。像通过深创投、中金祺智这类专业投资平台参股的公司,其实是“间接中的间接”,后续如果涉及股权变动、收益分配,流程会更复杂;而通过单一合伙企业参股的公司,比如德美化工、天原股份,股权关系相对清晰,后续收益兑现的确定性也更高一些。

第三,量子科技是“长期赛道”。本源量子就算成功上市,也不代表量子计算马上就能大规模商用,目前行业还处于“技术突破期”,后续可能会面临研发投入大、盈利周期长等问题。所以对这些参股公司的期待,也得放长远,不能指望短期就能看到明显的业绩拉动。

最后咱们聊个值得思考的话题:本源量子的IPO,其实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“转型焦虑”从化工到房地产,从服装到能源,大家都在主动拥抱量子科技这类硬科技赛道。但问题是,这种“跨界投资”到底是“提前布局”还是“盲目跟风”?哪些公司能真正通过参股实现“业务协同”,哪些只是“蹭个概念”?或许等本源量子正式上市后,随着财报中“投资收益”“关联业务”等数据的披露,答案会慢慢清晰。

你觉得在这10家参股公司里,哪家的“量子布局”最有潜力?如果是你,会更关注“持股比例”还是“业务协同”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