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马老板不一般!联姻闽商巨头攒 500 亿,12 年败 4 次仍能冲 香港茶王

发布时间:2025-10-17 21:47  浏览量:1

2025年10月12日,八马茶业在港交所更新聆讯后资料集,标志着这家福建茶企12年IPO长跑终于进入冲刺阶段。

从A股到港股,从新三板摘牌到冲击"香港茶王",八马茶业的上市之路堪称一部中国茶企资本化的活教材。

八马茶业的上市之路充满坎坷。

2013年首次冲击深交所中小板失败后,公司于2015年挂牌新三板,却在2018年主动摘牌。

此后三次冲刺A股:2021年创业板折戟,2022年主板撤回,2023年审核终止。

今年1月转战港股,8月二次递表,终于在10月通过聆讯。

这背后是资本市场对传统茶企的偏见。

茶叶行业集中度低、标准化难、盈利模式单一,导致多数茶企难以达到上市要求。

但八马茶业凭借3700家连锁店、21亿年营收和2.2亿净利润的数据,成功改写了行业认知。

八马茶业的崛起离不开福建商帮的资本助力。

创始人王文彬家族通过联姻,与安踏、七匹狼等闽系巨头形成紧密纽带。

安踏系:王文彬之子王焜恒娶丁世忠之女丁斯晴,安踏系企业与八马存在茶叶采购、场地租赁等关联交易。

七匹狼系:王文彬之女王佳琳嫁周永伟之子周士渊,七匹狼通过泉州百应持有八马4.56%股份。

高力系:王文彬之女王佳佳嫁高力控股高力,尽管后者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,但联姻仍为早期发展提供支持。

这种资本网络不仅带来资金,更打通了供应链与渠道资源。

例如,安踏门店曾定制八马茶叶作为员工福利,七匹狼旗下酒店则长期采购八马茶品。

八马茶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"高端茶王"定位。

其明星产品赛珍珠铁观音,售价从1000元/斤到1万元/斤不等,采用"三选三焙"非遗工艺。

原料精选,只采安溪核心产区春茶,芽叶需含三至四叶;拼配工艺,用十年以上陈茶与新茶拼配,形成独特"炒米香";焙火技术:历经120℃、150℃、180℃三次焙火,耗时72小时。

这种工艺让八马茶业毛利率长期维持在55%以上,远超天福茗茶的38%和小罐茶的45%。

为强化高端形象,八马茶业还多次亮相金砖会议、中法茶叙等国际场合,甚至在联合国总部举办品鉴会。

尽管门店数量领先,但加盟模式暗藏风险。

截至2025年6月,八马茶业3585家门店中加盟店占比93%,但单店收入持续下滑:采购额下降,加盟商单店年均采购额从2022年的35.36万元降至2024年的25.37万元。

存货积压:为获取最高3%的采购折扣,加盟商大量囤货,导致公司存货达4.44亿元,周转天数168天;闭店潮,2024年加盟店仅新增5家,关闭133家,扩张速度骤降。

更严重的是消费降级冲击。

2025年上半年,八马茶业营收同比下滑4.2%,净利润减少17.8%,主要因加盟商减少采购和线下客流下降。

面对挑战,八马茶业正推动"城市会客厅"战略,将门店升级为商务社交空间:场景重构:设置茶器展示区、品茗包厢,提供定制茶礼服务。

客群拓展:针对中小企业主推出"商务茶叙套餐",包含场地租赁与茶叶定制;数字化尝试:开发会员系统沉淀2600万用户,线上销售占比提升至35%。

但这种转型并非一帆风顺。

某商业投资人指出,茶空间本质是餐饮属性,需承担高昂房租与人力成本,目前八马茶业茶空间单店月均营收仅15万元,扣除成本后利润率不足8%。

八马茶业的上市之路,折射出中国茶企的现代化转型困境。

其成功在于用资本运作突破行业分散性,用非遗工艺建立产品壁垒,用品牌营销抢占高端市场。

但挑战同样严峻:加盟模式的可持续性、年轻消费者的培育、茶空间的盈利模式,都是必须跨越的鸿沟。

若能成功登陆港股,八马茶业将成为继澜沧古茶后的港股"茶叶第二股",但能否真正坐稳"香港茶王"宝座,还需看其能否在资本助力下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的蜕变。

毕竟,在茅台市值超2万亿的今天,"茶中茅台"的故事才讲了开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