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人干出科创板最大IPO?摩尔线程88天火过会,多家公司官宣入股
发布时间:2025-09-28 14:40 浏览量:7
编辑:康康
一家三年烧光50亿,预计2027年才能看到盈利曙光的公司,却在资本市场的大门前享受了贵宾待遇。仅仅88天,它就拿到了通往科创板的入场券,创下了新的过会速度纪录。
9月26日,上交所上市委一声槌响,这家由1122人组成的团队,即将叩响今年科创板最大规模IPO的大门,目标直指80亿元人民币。
如此离谱的成就,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?
摩尔线程的“闪电”过会,绝非偶然。这趟高速列车背后,是清晰可见的政策推力。就在其过会前不久,恰逢证监会发布科创板“1+6”改革新规的第100天。
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,88天的极速审批,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信号,市场将其解读为对“国产替代”战略的最高级别支持。
真正的“东风”,则来自大洋彼岸。美国对高端GPU持续的出口限制,特别是将带宽上限死死卡在600GB/s,恰好为摩尔线程这类本土选手腾出了一片宝贵的市场真空。
这个由地缘政治意外创造出的窗口期,成了其招股书中最动听、也最能说服资本的故事。
政策的暖意迅速传导至市场的每一个毛细血管。超过1000万个账户涌入打新,创下年内新高。在许多散户眼中,芯片是“国之重器”,有国家撑腰,技术细节似乎并不那么重要。
这种近乎信仰的逻辑,让人不禁回想起当年中芯国际上市时的盛况——首日暴涨两倍,半年后却惨遭腰斩。历史的警示,似乎总在狂热中被选择性遗忘。
资本的炒作更是将这种情绪杠杆化到了极致。从七匹狼到厦门国贸,十多家上市公司仅仅因为通过产业基金间接持有摩尔线程不到0.5%的股份,就在公告次日股价平均拉升了6%。一场围绕“国产替代”概念的资本狂欢,已然将估值的泡沫越吹越大。
翻开摩尔线程的财务报表,你会看到一幅冰火两重天的奇景。一面是火焰般蹿升的营收:2022年还不足5000万,2023年便突破1个亿,到了2024年更是达到4.38亿,而今年上半年就已轻松突破7亿。
但另一面,却是冰山般沉重的亏损和投入。为了支撑起这看似华丽的增长,公司在过去三年里砸下了38.1亿元的研发费用,平均每天“烧掉”近350万。
这笔巨额投入,是其同期累计营收的6倍还多。这意味着,公司的增长完全依赖外部资本的持续输血,自身几乎没有造血能力。
同样戏剧性的是毛利率的“V型反转”。从2022年令人咋舌的-70.08%,一路飙升至2024年的70.71%。
公司解释称,这是因为早期流片失败拉低了基数,后期产品提价改善了状况。然而,行业内的质疑声并未停歇:国产GPU的良品率普遍比海外低三成,这种成本劣势下,其高毛利的根基究竟有多稳固?
亏损的惯性依然巨大。尽管账面上的净亏损额在逐年收窄,但截至今年6月30日,公司累计未能弥补的亏损已高达14.78亿元。三年累计亏损总额更是逼近50亿。公司给出的盈利时间表,是遥远的2027年,短期内进行现金分红更是无从谈起。
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摩尔线程如此迫切地需要那80亿的募资。根据计划,这笔钱将主要用于新一代AI芯片、图形芯片和AISoC芯片的研发。然而,在芯片这个吞金兽行业,80亿又能烧多久?
业内人士估算,一次高端芯片的流片成本至少3亿,建设一个像样的数据中心需要10亿级别的现金,而构建软件生态更是需要长年累月地“烧钱”补贴。这80亿,满打满算,可能最多只够支撑三年。
在这场资本盛宴中,各路玩家早已入席。红杉资本、腾讯、字节跳动等顶级机构赫然在列,合计持股比例超过35%。他们大多在2021年芯片短缺最严重的时候入局,见证了公司估值在一年内从70亿飙升至240亿的奇迹。
如今,这些早期投资者手中已握有约2倍的浮盈,一旦股票解禁,其减持动力之强可想而知。
摩尔线程选择了一条异常艰难的发展路径。它没有像英伟达那样,先从游戏显卡这块“现金牛”业务做起,再图谋数据中心。而是反其道而行,直接挑战最难啃的骨头。
这条路,更像是当年AMD在连续亏损多年后,凭借核心技术翻盘的剧本。但这对于习惯了短线思维、缺乏耐心的A股投资者而言,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。
在技术叙事上,摩尔线程构建得相当完整。从“苏堤”、“春晓”到“曲院”、“平湖”,四代GPU芯片架构接连推出。基于核心的MUSA架构,打造了覆盖板卡、一体机到智算集群的完整产品矩阵。这身“国产化”的铠甲,看起来确实光鲜亮丽。
然而,在这副铠甲之下,却隐藏着致命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。公司在招股书中也坦言,与英伟达、AMD在技术积累和产品性能上仍存在差距。
更关键的是,其7nm以下的先进制程流片,依然严重依赖海外的设备和耗材。这意味着,一旦供应链被“卡脖子”,其所有宏大的产品规划都可能瞬间化为泡影。这一巨大的风险,在当前被市场狂热情绪推高的估值中,似乎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。
比硬件更难逾越的,是软件生态的鸿沟。英伟达耗费了近二十年时间,才建立起CUDA生态坚不可摧的护城河。对于摩尔线程而言,生态建设同样是一场需要用时间和金钱去堆砌的“长征”,80亿的募资对此可能只是杯水车薪。
说到底,资本终究只是助推器,真正的发动机,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订单和颠覆性的技术。
即将到手的这80亿资金,最终是会转化为看得见的产品和市场份额,还是沦为又一场资本狂欢后的一地鸡毛?让我们拭目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