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小时送达的即时零售,离运动品牌还差“最后一公里”

发布时间:2025-11-13 06:12  浏览量:5

作者丨Kim

图片丨来自网络

11月初,淘宝闪购的新工服引爆了社交网络,橙黑配色与赛车风设计让不少网友直呼“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迈凯伦赛车服呢”。

而这场关于淘宝闪购工服的热议背后,是即时零售的全面提速。

作为话题主角,仅淘宝天猫就已有3.7万个品牌的40万家门店在今年双十一接入自家闪购服务。而它的竞争对手们,美团闪购的每日非餐订单峰值在七夕这天就已超过2700万单,点燃外卖大战战火的京东秒送,则是在业务上线近半年后迅速将日订单推到了两千万的量级。

可以说,从“送餐饮”到“送万物”,即时零售正迅速成为中国零售业的新基础设施。

在这股“随买随到”的消费趋势中,运动品牌显然无法冷眼旁观。今年以来,滔搏、李宁、安踏、361°等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与平台合作,加速布局“小时达”“闪电购”等即时零售业务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习惯:一双球鞋、一件跑步外套,可能比奶茶更快送达。

而对于运动品牌而言,这不仅仅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模式,或许也是一场用户触达与零售模式的重构。

对运动场景的即时响应与开拓

即时零售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。作为电商平台的先驱,亚马逊早在2014年便为自家会员推出了Prime Now服务,分为一小时内免费送达或两小时内付费送达,国内的美团则在2018年上线了闪购业务。

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《2024即时零售发展报告》也显示,2023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便已达6500亿元,同比增长近30%。

但即时零售在国内市场真正意义上的爆发,还要追溯到今年三家互联网企业的外卖大战,尤其今年的双十一,美团闪购以独立品牌身份加入,淘宝闪购则是首次参与其中。

而如果说前几年即时零售主要解决的是“刚需型补货”,那么近两年,它开始进入“品质型消费”领域。运动品牌的涌入,就是这一转变的信号。

今年8月,安踏宣布超过1200家门店入驻美团闪购,并计划年内门店增至5000家,覆盖300多座城市,借助“门店即仓库”模式,将线下库存快速转化为即时零售节点;随后361°官宣全国千家门店上线美团闪购,其线上下单后将由最近门店发货,同时与团购业务联动,构建线上引流和线下体验闭环;迪卡侬的动作则更具代表性,早在2023年年末,迪卡侬就在美团闪购进行了试运营,去年2月宣布全国门店全量上线,覆盖80余项运动。

与这些品牌的布局同步,越来越多的运动爱好者也开始依赖即时零售满足“临时购买”“场景突发”的需求。

比如去健身房忘带装备,周末计划短途露营却发现缺少户外用品,又或者是为临时参加运动活动添置鞋服等等。同时,运动需求碎片化甚至此前没进一步体验过某项运动的泛运动消费者,也在通过即时零售获得低门槛的运动机会。

数据实打实地展示了这些变化。美团闪购数据显示,今年6月以来,跑步鞋、运动T恤、篮球鞋等运动鞋服销量同比增长超过200%,在双11首日,安踏、乔丹等品牌搜索量年同比增长超四位数。淘宝闪购则披露,超8000万日订单中,非餐饮订单占比超过16%,其中,运动服饰增长了144%。

尽管不同于食品饮料等快消品的高频刚需,运动品牌的即时零售更依赖临时场景与情绪触发,但这也意味着,即时零售在运动品牌的语境中,是一次对消费场景的拓展与及时响应,从中也能进一步看出即时零售对于运动品牌的价值。

重塑用户关系与品牌触达方式

即时零售的核心价值,不仅仅是“快”,更在于它介于线上消费与线上购物之间的形态,为品牌触达客群创造了新的机会。

一方面,即时零售擅长捕捉和满足消费者“此刻就要”的冲动型、场景化需求。在用户临时购买的场景下,即时零售高效的转化路径能将潜在的消费意图迅速转变为实际购买,从而为品牌带来全新的客群。

同时,埃森哲《聚焦中国95后消费群体》报告显示,超过50%的95后消费者希望在购物当天甚至更短时间内收到商品,即时零售很好地契合了这部分年轻群体的消费习惯。这对于追求年轻化与圈层破壁的运动品牌而言,无疑是一种高效的“获客引擎”。

另一方面,它同样能够增强已有客群对品牌的情感链接。对于已有品牌忠诚度的用户,即时零售则提供了一种“更高效、更方便”的消费体验。并且,品牌可以还利用更加动态的即时零售的数据洞察,开展精准的场景营销,从而增强与用户的情感联系。

例如,七匹狼在加入淘宝闪购后,发现父亲节期间“30分钟送爸爸礼物”的搜索量暴涨,于是迅速推出了专为该场景设计的“应急商务套装”礼盒。这类基于具体场景的营销创新,让品牌服务更自然地融入消费者生活瞬间,有效提升了品牌好感度和用户忠诚度。

与此同时,即时零售作为前端消费与后端履约的结合点,为品牌提供了即时、细颗粒度的用户数据反馈。品牌可以基于这些数据优化SKU布局、调整库存结构,甚至重新规划门店仓储。更重要的是,即时零售促成了品牌的“全域打通”。它不仅让线下门店成为履约节点,也成为数据入口,从而推动品牌实现线下库存数字化、线上线下价格一体化。

比如今年双十一前夕,耐克分别在上海和杭州开了两家家智慧门店,后者可对线下的消费数据进行的数字化处理。同时,双十一期间,耐克旗下50家直营门店则采用了线上订单、线下发货的形式,大促高峰期,耐克能够第一时间通过线下门店缓解物流压力。借助这一模式,今年耐克成为了双十一史上天猫服饰版块首个销售额破10亿的品牌。

虽然这些合作本身并非典型的即时零售,但其背后的逻辑与即时零售所创造的价值高度契合,即连接线上与线下渠道,并赋予线下门店仓储功能。

从宏观看,这种连接还在改变运动品牌的角色,即从单纯的产品销售者,变成运动生活方式的即时服务者。

即时零售让品牌更深入地嵌入消费者的日常:临时跑步、随性徒步、深夜健身等等。“说走就走”的生活方式正在通过即时零售被强化。消费者获得的是一种“即时满足”的体验,而品牌获得的是用户更自然、更生活化的触点。

换句话说,在运动品牌争当生活方式的当下,即时零售能够让运动品牌不再只出现在商场和广告牌上,而是出现在用户“说走就走”的那一刻,进一步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中,成为用户与品牌共建消费新场景的桥梁。

运动品牌的即时零售还有“最后一公里”

尽管即时零售有着诸多优势,但对运动品牌而言,它目前仍处在探索与试错阶段。

首先,作为主打快消品的销售模式,即时零售与耐用型消费品类的运动服饰、装备有着天然的隔阂,服饰类商品的体验感与运动装备的专业性,本就有着更长的消费决策链路。

运动鞋服的购买往往伴随试穿、尺码对比等环节,而即时零售的购物链条则被极度压缩,这种“从点击到送达”的消费路径,虽然效率高,但难以复现门店的体验过程。

尤其是在各家品牌加码直营、提升门店体验的今天,即时零售的核心价值或许在于作为消费和体验入口,而非主力销售渠道,起码现阶段就是如此。

其次,即时零售也对运动品牌的线下门店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比如即时零售依托的是平台的网络与骑手体系,履约成本将会有一定提升。又如,为了保证消费者在“30分钟到1小时”内收到商品,门店不仅需要保持核心SKU的充足库存,还要实时监控销售动态,避免出现断货或滞销积压的情况。

再者,部分品牌还面临价格体系的割裂问题。线上电商渠道,品牌通常会有折扣或满减活动;而在即时零售平台,由于物流与履约成本的增加,往往无法同步优惠,甚至会出现“加价”现象。这种价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体验,并且短时间内无法消除。

此外,与食品、生鲜不同,运动鞋服的购买频次有限,场景的偶发性较强。这意味着,如果品牌无法通过服务、会员体系等方式延续连接,这一渠道的获客成本难以沉淀为长期价值。

而上述这些问题还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矛盾:稀释品牌体验、折损品牌形象。

消费者临时下单却收到不合脚的鞋、尺码不合的服装,或因门店发货不及时而延误,这些都可能反向削弱品牌形象,毕竟即时零售的退换货体系并不完善。某种程度来说,即时零售让运动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更近了,但也放大了“服务失误”的负面影响。

虽然即时零售的兴起,重新定义了运动品牌的诸多消费方式,让品牌触达到更多即时场景,获得新的用户、数据与连接方式。但同时,它自己也存在需要解决的“最后一公里”:如何在速度与体验、成本与价值之间找到平衡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