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姻安踏七匹狼,八马茶业港股过聆讯:高端茶还能卖动吗?
发布时间:2025-10-20 10:37 浏览量:2
10月12号,八马茶业递了港交所聆讯后资料集,这事儿意味着它终于熬出头历经12年IPO折腾,从A股多次碰壁到转道港股,现在总算通过聆讯,离上市就差最后一步了。
要是真能成功登陆港股,它大概率能拿下“香港茶王”的称号,毕竟现在它的营收、净利润,比早就在香港上市的天福茗茶强不少。
说起来八马这IPO之路,简直是“屡败屡战”的典范。
2013年第一次冲深交所中小板,没成;2015年去新三板挂了牌,2018年又摘了;2021年申报创业板,2022年自己撤了材料;同年转去冲主板,2023年还是撤了;直到2025年1月才第一次给港交所递表,8月补了一次材料,10月终于过了聆讯。
整整12年,换别的公司可能早就放弃了,还真撑下来了。
现在的八马确实有底气冲“茶王”。
截至2024年底,它全国有3700多家连锁店,按门店数算在国内茶叶供应商里排第一;2024年销售收入更是厉害,高端茶、乌龙茶、红茶三个赛道都是第一。
这规模在茶行业里确实少见,毕竟茶叶行业大多是小作坊,能做到这么大的品牌没几个。
八马早年一门心思想上A股,结果屡屡碰壁,这里面其实有茶行业的通病。
比如2022年冲创业板时,证监会反馈里提了“关联交易占比高”它跟安踏、七匹狼有不少采购、场地租赁的合作,这些关系都跟王氏家族的联姻有关。
后来冲主板又因为“加盟模式合规性”被卡,毕竟加盟店多了,资金流水、管理规范都容易出问题。
反观港股,对消费类企业就包容多了。
港股更看重行业地位和增长潜力,不像A股对关联交易、合规细节卡得那么死。
2025年港交所的数据显示,消费类企业上市平均审核周期也就6到8个月,八马8个月就通过聆讯,比平均速度还快,说白了就是“高端茶赛道稀缺”,港交所也想吸引这种有代表性的企业。
当然,八马能撑到现在,离不开背后的闽系资本。
它是典型的福建家族企业,创始人王文礼家的制茶历史能追溯到清朝,先祖就靠卖铁观音走海上丝绸之路。
现在王氏家族里,王文礼、他哥王文彬还有其他亲属,通过一致行动人握着55.9%的投票权,控制权很稳。
更关键的是联姻带来的资源。
王文彬的女儿嫁了七匹狼 实控人的儿子,七匹狼通过公司持有八马股份;儿子娶了安踏丁世忠的女儿,安踏不光买八马的茶当礼品,还让八马在自己的旗舰店设茶体验区。
2024年这两家光业务合作就给八马带来1.2亿营收,更别说还引来了IDG、天图资本这些大机构投资,2024年最后一轮融资估值都到23亿多了。
这种“资本联姻+产业协同”的模式,在闽商里很常见,但确实管用。
要是没有这些资源撑着,八马可能早就扛不住12年的IPO消耗了。
八马能当“高端茶王”,靠的是两块非遗技艺和砸钱营销。
王文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龙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,他们家的高端铁观音“赛珍珠”,就是靠三百年的技艺打磨出来的,单价能卖到1280元一斤,毛利率常年维持在55%左右,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不少。
为了撑高端形象,八马在营销上花了不少钱。
2024年销售费用快7亿了,光广告费就2.76亿,还经常去金砖会晤、中法茶叙这种国际场合露脸,全球品鉴会跑了80多个城市。
茶叶这东西本来没那么强的品牌认知,八马这么砸钱,确实把“高端”标签贴牢了。
但2025年上半年,这光环有点撑不住了。
营收从去年同期的11.1亿降到10.63亿,净利润从1.46亿缩到1.2亿,都是同比下降。
公司说是因为消费降级,大家买高端非必选消费品的少了,线下门店也关了些。
其实不光八马,整个高端茶行业都这样,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高端茶零售额就降了5.3%,大环境摆在这。
比业绩下滑更麻烦的是加盟模式的隐患。
截至2025年6月,八马3585家线下门店里,3341家是加盟店,占了93%,加盟收入常年占总营收的一半左右。
他们搞的是“买断制”,加盟商拿货前得先付钱,还按采购额分级给折扣,采购越多折扣越大。
这就导致加盟商为了拿低价,拼命囤货。
截至2025年6月,八马存货高达4.44亿,周转天数168天,比同行天福茗茶的120天慢不少。
2025年上半年就有加盟商因为库存太多、门店亏损,减少了采购量,直接影响了加盟收入。
更要命的是,加盟商囤货卖不出去,可能会低价甩货,砸了八马的高端招牌,这可不是小事。
之前天福茗茶也遇到过类似问题,后来靠关低效加盟店、发展直营茶空间才缓过来。
八马现在也在试“城市会客厅”,想搞成茶文化体验和商务社交的地方,但有投资人说,茶空间本质是餐饮属性,房租、人工成本高,很容易亏损。
如此看来,八马虽然通过了聆讯,但上市后要解决的问题不少。
消费降级下怎么卖高端茶,加盟模式怎么改,4亿多存货怎么消化,都是绕不开的坎。
要是能把港股募资的钱用在优化加盟管理、拓展线上渠道上,或许还能稳住;要是解决不好这些问题,“香港茶王”的称号可能也坐不稳。